学院概况
学院概况 当前位置: 771771威尼斯.Cm >> 学院概况 >> 学院简介

771771威尼斯.Cm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创立的盐城工业专科学校硅酸盐水泥专业,1985年成立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,1996年招收建筑工程本科生,为盐城工学院最早招收本科生的三个专业之一,1998年更名为土木工程专业。2000年和2004年分别设立工程管理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。2007年设立建筑学专业,为我校唯一本科五年制专业。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源自2008年设立的土木工程专业(地下工程方向)。2012年设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。2021年获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点,土木工程学科为江苏省“十四五”重点学科。

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19人,其中专任教师104人,教授21人、副教授43人,博士51人,硕士生导师31人,拥有一级注册结构师、一级注册建筑师、注册岩土工程师等土建类国家注册工程师40余人。学院现有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(建筑工程教学团队)和江苏高校“青蓝工程”优秀教学团队(岩土与地下工程教学团队)。教师队伍中,现有省教学名师2人、江苏省“333高层次人才工程”2人、江苏高校“青蓝工程”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、江苏省“六大人才高峰”培养人选3人、江苏省双创人才9人。学院聘请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薛松涛教授、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等知名专家指导学院高质量发展。

学院现有建筑学、土木工程、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、城市地下空间工程、工程管理六个本科专业。土木工程专业设有智能建造、建筑工程、交通土建工程三个方向,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两次通过土木工程专业评估(认证)、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、教育部“卓越计划”试点专业、江苏省品牌专业、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。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两次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(认证),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。工程管理专业为江苏省一流专业。土木类专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。近年来,学院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,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、在线开放课程3门,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1门,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,校级课程30余门;出版教材20余部,其中,江苏省重点教材8部,住建部规划教材7部,省优秀培育教材和省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各1部。

学院以国家沿海开发战略为契机,彰显盐城沿海地域特色,围绕沿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滩涂土地资源开发,在土木工程新材料与新结构、滩涂软土加固与地下空间开发、区域水环境及其水污染防治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代表性成果。近五年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,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、产学研、住建部科技项目等省部级项目50余项,发表SCI、EI检索的高水平论文70余篇,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,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项,其中,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2项,获纵橫项到账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。同时,学院与南京建工集团、盐城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、南通二建集团、南通五建集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,为促进苏北乃至江苏地区的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。

学院拥有“新材料与江苏沿海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实验中心”、“环境保护海涂生态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”、“建筑结构性能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等省、市级重点实验平台,包含BIM实训室、测量实验室、力学实验室、结构实验室、道桥实验室、工程管理实验室、土工实验室、给排水实验室、能源与环境应用实验室等13个专业实验室及1个中心机房,实验设备总值2300余万元,建筑面积4200m2。另外,实验室拥有电液伺服结构疲劳试验系统、双通道电液伺服结构试验系统、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压力机、沥青混合料万能试验机、微机控制沥青混合料动态疲劳试验机、拖车落锤式弯沉仪、旋转压实仪、GDS动三轴、共振柱、气相色谱仪等一大批大型设备。

学院面向全国31个省市招生,现有在校本科生1900余人。长期以来,学院坚持人才培养根本,围绕学风建设中心——加强教育引导,把“知识是打造人生核心竞争力的基石”的思想贯穿大学四年教育全过程;树立典型,强化心理引导和心理暗示,加强考研宣传和指导,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考研服务,引领优良学风;搭建比赛和活动平台,推进实践,激发兴趣,享受成功;加强课堂管理、营造宿舍文化,避免或减少不良诱惑;及时对发展不均衡的学生进行预警,形成学校、家庭、社会的教育合力——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学风建设道路。学生参加国家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80%以上,计算机二级通过率90%左右。学生参加国家、省、市有关科技文化体育竞赛活动屡屡获奖。学生考研升学率保持20%左右,是学校的先进单位。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青睐,学院连续获得学校就业先进集体荣誉。在开展本科教育的同时,学院还探索硕士研究生教育。目前学院与南京工业大学、江苏大学、江苏科技大学、苏州科技大学、安徽理工大学、加拿大蒙克顿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开展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,学院目前有12名教师受聘为其他高校的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,协助上述高校培养硕士研究生近80人。